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动态新闻
【最美老干部】倾心党史研究 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记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师梁怡

发布日期:2023-03-15访问次数: 字号:[ ]

  

  梁怡,女,66岁,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2004-2010年任人文社科部主任,2011年退休。十多年来,她退而不休,继续承担着教学科研任务和社会工作,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国外中国共产党研究领域锲而不舍地努力,为学校打造了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和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两个特色研究机构。

  一.不负党的培养,担起思政育人和学术研究双重责任

  梁怡受革命家庭的熏陶,祖国前途、人类理想、集体主义始终要放在第一位的思想自幼铭刻于心。从1976年插队期间入党,到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第一分校历史系,她当过知青队长、大学班长、校系学生会干部,毕业后留校任团委书记。艰苦的生活和失而复得宝贵的学习机会都不断地丰富着她的人生阅历,不仅让她得到了全方位的磨砺,更让她在与老一辈革命干部、知名教授、普通劳动者的接触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养分,受到满满正能量的滋养。

  40年前全市留校学生干部培训班上,一位时任中央领导的报告对她影响至今。当那位老前辈用几乎哽咽的声音说:1949年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时候,我正在大西北的战场上。当从指挥车的广播里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隆隆的礼炮声时,我看到许多解放军战士倒下了,他们没能看到新中国的成立。因此,我们今天活着的人有什么理由不为实现他们的理想而努力工作呢。这段话让梁怡体会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深刻寓意,认识到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青年大学生所肩负的责任。

  带着这份重于泰山的时代责任,梁怡不负党对她的关爱和培养。入党47年来,她始终保持着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感,个人意愿服从组织安排是她在人生关键节点处理公私关系的准则;面对不良的思想作风,她敢于提出批评意见;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文化,她乐于与学生做思想交流;教学工作之余,她坚持做好科研,带好队伍,始终秉持着一名党员教师的职业操守,从未动摇。

  她重视学术研究对教师高素质养成和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作用。学校于2004年将她从应用文理学院调任新组建的校人文社科部。她立足全校思政课和社科部发展长远考虑,将科研理念和自己的研究项目带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她又先后争取到国家级、省部级4个科研课题,带领20多位教师参与研究,为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研究水平起到示范作用。当年,人文社科部的科研成果不仅实现零的突破,且指数以2位数比例快速增长。通过全员努力,退休前,人文社科部已入围校级学科建设名录,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奖。

   

  她还重视将学术研究成果与研究生教学相结合。退休前后,她继续承担一段时间组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任务,也为研究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共产党宣言》)”“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和“近现代中国与世界”等课程,并继续带领团队申报研究项目。其中,2012年的市重点项目“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评析”获优秀结项后被推荐为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2017年该项目成果荣获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2020年她又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赴苏百位中共党史人物档案初编与研究”,并免审通过结项;目前还在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国外中共党史学史述论(1921-2021)”。她退休后,发表的文章数量占到了她全部研究论文的一半,还出版著作、合著6部。

                                               

  二.坚持特色研究,打造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园地

  建党百年来,国外的关注和研究与党自身的发展历程亦步亦趋。梁怡从事国外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研究和评析工作30多年。这是一件需要具有较高政治敏感性、学术观察力、较强的外文运用能力,甘于花费大量时间长期追踪国外学术动态,辨析、比较国内外研究情况的工作。近十年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其学术作用愈显重要。

    

  从80年代追随导师北京大学历史系张注洪,完成国家社科“七五”项目“国外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历史考察”中对英、法、德、澳、加部分的研究开始,到2000年自己承担国家社科项目,又作为第一主编出版专著《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评述》,梁怡的潜心努力,不仅在国内率先搭建了国外中共党史研究的分析框架,该书还以述评国家之多、信息量之大、研究视角之新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因其很高的学术价值、政治借鉴价值和利用价值,被称为“前人未及就,后任不可无”的作品。

  在国外中共党史研究领域,梁怡教授的成果很多,也由此受到学界同行的认可。到目前,她主持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2项、后期资助1项,北京市重点项目、市委组织部和市教委面上项目各1项;参与完成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共出版著作、合著15部,发表论文90余篇,半数以上被CSSCI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及相关网站转载。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联系学术伙伴,带领年轻人开展研究时,她毫无保留。2012年,在学校支持下,她在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成立了“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并带出了一支以国外中国共产党研究为特色、受到学术界认可的研究团队。现在,成员们都有了各自的研究项目,这是她最值得欣慰的。她还与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及美国、俄罗斯、德国等中外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常年的学术伙伴关系,保证了项目学术水平的高度。

  她与南京大屠杀见证人约翰·拉贝家族有20年的友谊。经共同努力,2019年学校成立了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这是全世界第6个拉贝中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拉贝的评价,中心举办了约翰·拉贝在中国30年事迹展,常年服务于教学、科研和国际文化交流,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抗疫期间,她积极奔走,为德国的海德堡约翰·拉贝中心驰援防疫用品。为托马斯·拉贝《拉贝与中国》审校书稿数十遍。至今她还在为两个“中心”的建设和开展中外民间友谊不懈努力着。2019年,梁怡荣获第四届约翰·拉贝和平奖。

  

  三.用好项目成果,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

  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作专题讲座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研究院作专题讲座

  

  

    2017年夏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以学术研究配合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是学者的责任。梁怡的学术研究面比较宽,中国学研究、非遗、历史人物档案梳理等都有所涉猎,在多个学术社团兼职。但最为集中的还是国外中国共产党研究。作为学术界公认的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著名学者,退休后的梁怡继续完成项目、申新项目、建两个研究中心,并从持续追踪评析美俄日为主的20多个国家研究中共党史的情况,逐渐拓展研究的国别和地区。她出席过境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数十场。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研究院等做关于中国抗战、中国学研究、高度关注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约翰·拉贝事迹研究等专题讲座不下70场。

  疫情期间,她迎难而上。在党史学习教育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工作中,她作为我校关工委春雨报告团和离退休人员党委理论宣讲团成员,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单位和校机关、国际交流合作处及应用文理学院、商务学院、艺术学院等多个校内外机构开设线上线下党史讲座约20场。


2021.3《山河岁月》审片现场

  央视推出的《筑梦路上》[1]、《山河岁月》[2]、《敢教日月换新天》[3],这些党史学习教育中人们熟悉的大型文献专题片,梁怡教授都受邀参与,或作为编审,或作为学术专家组成员。她还应邀出版《国际视野下的北平抗战》[4],做《国际友人在北京》[5]的编审专家。在北京电视台百集系列微记录片《百年历程》中接受了专集采访。她多次接受专项任务,向中央有关部委、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和《人民日报》“为二十大建言”等撰写报告。

  梁怡教授的退休故事,反映着她这一代人的使命担当,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奋斗。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梁怡感恩导师和北京大学历史系给予她学术理念的培养,感谢当年留校做团委书记期间,能够有宝贵机会得到众多老一辈校领导的传帮带。老领导的谆谆教诲,青年团干部锐意进取的工作精神,勉励她无论在什么岗位,做怎样的工作,都能始终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与时俱进、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意识和精神风貌。

  不用扬鞭自奋蹄。介绍国外对中国的肯定和赞扬,批驳其对中国的抹黑和污蔑,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看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形象,是她一直奔忙的学术前沿和时代责任。无论是指导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编辑《海外中国学研究》,还是发表《习近平对外宣传重要论述与海外中国学研究》《新时代仍需要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再读毛泽东名篇<纪念白求恩>》《读懂中国共产党是读懂今日中国的前提》《解析马丁•雅克中国进入习近平时代的观点》等学术成果,都是她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交出的新答卷!


注:

[1] 中央电视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拍摄的文献专题片

[2] 中央电视台为建党百年拍摄的百集文献纪录片

[3] 中宣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录制的24集大型文献专题片

[4] 任编著,主编,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5年版(“北京社科理论著作出版基金”“北京市优秀图书出版扶持专项资金”扶持项目)

[5]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20年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